遗产视角下独流苗刀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华武术历史悠久,远远流长,不同人文地理环境使各地域都产生了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武术文化,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典型标志,共同构筑了中华武术存在的完整根基。独流苗刀是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远远流长,不同人文地理环境使各地域都产生了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武术文化,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典型标志,共同构筑了中华武术存在的完整根基。独流苗刀是流传于天津静海县独流镇的一个地域武术文化珍品,它以内涵丰富、结构严谨、刀法凌厉、技击性强而闻名中外,具有很高的实战技击效用和修养身心效用,尤其在百余年的发展传承中没有受到花法流俗的侵染而较好的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风貌,它所承载的技术诀窍、技法理论、训练方法等原始信息为我们研究透析中国双手刀剑法及中日刀法源流发展的原始印迹提供了“活标本”,颇具考古价值。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和一些域外持械对搏形式(如剑道)的传播流行,给独流苗刀自然传承的方式带来极大考验,为了使地域文化珍品独流苗刀免于失传,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有“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的危机感,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进程中,采取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不可任凭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沧桑剧变中自生自灭,避免由于流失或失传给中华武术文化造成的难以弥补的损失。
1 独流苗刀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
古传秘技苗刀能留驻天津静海独流并自成一脉,与独流镇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据静海县志记载,独流地处九河下梢,因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三河汇集到此,合为一流而得名——独流。独流始建于宋辽对峙期,明永乐二年1404年,大兴屯田,渐成集镇。明嘉靖年间刻印的《河间府志》有独流北砦、独流东砦等六砦,就可看出此地的军事地位。独流砦在北宋末年称独流口,明朝以后称独流镇至今。清代南运河畔的独流镇成为水旱码头、漕运重镇,此地市井繁茂、店铺林立、舟车往外、商客不断,独流渐成静海第一大镇。交通便利、人员往来增多,各地武技也在此汇集交流,给外来武技的传入带来可能,根据静海县、独流镇等地方文史资料记载,自清嘉庆年后,静海独流太祖门代代相传,可是原来独流太祖门并未曾有苗刀传习,苗刀是后来才从外域传入的。光绪年间,独流太祖门拳师任向荣和刘玉春外出营生,结识了吴桥桑园武术名家谢玉堂,以武会友,通过换艺学得谢家秘传苗刀刀法八趟,才将苗刀技艺带回独流镇,经过任、刘二人悉心揣摩,演化出后八趟苗刀技法,并在传习中融入了独流太祖门的托步、鸡步、活步、过步等独特的身步法,使苗刀刀法更加流畅、技法更具实效。后来吴桥桑园谢家苗刀因失传而不复存世,独流镇传习的独流苗刀便成为世间不可多得的秘技,与通背二十四式一起在太祖门内秘传。这样,任、刘二人在吴桥桑园带回并创造充实的苗刀技艺丰富了太祖门武技传习内容,也使独流苗刀成为天津积淀厚重的武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探源独流苗刀产生脉络的同时,也引导笔者对苗刀为何由域外传入独流镇的原因做出分析,笔者认为苗刀传入独流恰恰与独流镇处于运河河畔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独流镇其实起着交通节点的作用。从秦汉开始,人口的迁移流动便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常态,在具有交通节点作用的地区更能便利的促进人口的迁移流动,随之不可避免带来不同地域文化的扩散传播,作为防身自卫之术的武技亦是如此。德国著名文化传播学派拉策尔曾提到:“一切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移的结果。民族及文化在迁移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的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以人为载体进行的文化的输入和散布在信息流通十分困难的时代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而人的迁移流动的多寡显然与地理交通环境的便利程度密切相关,它可以快速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正因如此,苗刀传入独流镇的偶然性之中自然有其必然性了。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独流苗刀保护传承状况
2.1苗刀是我国宝贵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刀为我国冷兵器时代的先进兵器之一,明代称“单刀”、“倭刀”,亦称“长刀”,民国以来称“苗刀”1。其产生可追溯至西汉初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长约5尺,刀形修长,近似倭刀,集合刀、枪两种兵器之长,南京中国历史档案馆珍藏的《苗刀考证》有云:“两手持之,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他短兵。迨明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正是在明朝中叶将士在对倭寇侵犯中国沿海作战中惨遭损失,在明代已经失传的双手刀法又重新武术家所重视。抗倭名将戚继光针对“彼以此跳跃,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的劣势,通过学之于敌,用之于敌,仿效倭寇双手刀法,总结我国长刀、枪、棍技法精华,著成《辛酋刀法》,并以此刀法训练军队,提高了军队抗倭战斗力,上演了一场中日刀法的历史对决,保卫了中国沿海疆域的安宁。后来程宗猷因得浙人刘云峰所传的有势、有法、无名的日本刀法,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依势,取象,撰其名,法其势,著成了(单刀法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武术史料。至清初武艺家吴殳,得之于渔阳老人的剑法,与日本双手刀法相融合,对此刀法进行研究整理,重加编订成单刀十八式,写成《单刀图说》一书。“从戚继光到吴殳的百余年间,我国对日本双手刀的引进,经历了由谨守倭法到融会中日刀法为一体的过程。”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苗刀主要沦入民间发展,姻缘巧合竟然传到天津静海县独流镇,使独流苗刀成为我国保留至今的古传武艺珍品,成为宝贵的中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世人艳羡。
文章来源:《商业文化》 网址: http://www.sywhbjb.cn/zonghexinwen/2020/100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