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迹,泛滥的商业街——冯骥才:别再糟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在启动城市建设,进行城市改造以及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很多古老的具有时代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村落消亡了
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在启动城市建设,进行城市改造以及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很多古老的具有时代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村落消亡了,人们的历史记忆也随之消失不见。
代之而起的是那些鳞次栉比,却又几乎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商业区、商业大厦。
面对这种情况,一个文化人冯骥才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四处奔走,呼吁并身体力行地开展古迹文化保护活动,力求更多地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根。
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进程的开展,新建筑和文化古迹成一进一退的格局,新建筑成片开发建设,同时,成片的文化遗迹逐渐消失。
这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个别地区,而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普遍存在。
北京是中国\"首善\"之地,荟萃了传统文化和古代建筑精华。可近年来,赵紫宸故居、粤东新馆、曹雪芹故居遗址等系列宝贵的古建筑逐渐消失。
孟端胡同45号院果郡王府第遭到毁灭,甚至是出现成片街区的毁灭,香饵胡同、土儿胡同和明亮胡同就在此列。
这些古建筑绝非\"危改\"对象,甚至有大批社会各界人士,包括著名建筑学家、文物专家为其呼吁,并提出解决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这一矛盾的思路,然而最后以失败告终。
西安更是十三朝古都,其中唐代以来的古建筑大量留存,可是却也发生诸如兴教寺拆迁事件,曾一度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因为西安兴教寺保存着玄奘的灵骨,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使它与大明宫遗址、未央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等共五处遗产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
然而,正是因为申遗的需要,兴教寺却面临着周边环境及内部建筑的大规模拆迁,这个悖论是如此令人想笑却笑不出来。
同时,陕西省一些极具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也正在被破坏,体现地方传统特色的名镇名村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不少见证现当代发展的优秀建筑遗存已经被拆除。
这些情况在上海、天津、云南、甘肃等许多地方已经或正在发生。可以这样说,中国由南至北,自东向西,走到任何一个稍有历史的城市,大概率就会存在上面发生的同样情形。
这些文化古迹被拆除毁灭后,代之而起的往往是成片的商业街区,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当权者得政绩,实施者得利益,典型的官商\"双赢\"。
但历史和文化却消亡了。因为,古建筑的消失,不仅仅是一幢幢具体建筑的消亡,更是其所承载的丰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消亡!
这种情况不断发生,人们不禁要问,是无法可依吗,可文物保护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既已颁布实行。是人们对历史文化遗迹的真正价值缺乏认识吗,可是现在各大媒体甚至各种传播方式都在发声发力。
那么,为何这种事还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
看来这并不单单是一个认识程度问题,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价值取向,这是一场保护文化和追求利益的较量,令人遗憾的是,似乎每次\"利益\"总会成为胜利者!
中国现代史上对文物最大的摧残和破坏是十年动荡时期,由于精神的狂热驱动\"破四旧\",但一段时间过后狂热消退,尚未罹难的文物就能够得以幸存。但与之相比,眼下的破坏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下以城市改造之名所进行的文物破坏被称为\"建设中的破坏\",它是有着巨大的利益驱动机制的,这导致在城市建设和文化保护过程中,违规、违法成为家常便饭,敢于叫嚣、勇于破坏更是那些逐利者的典型标签。
这种情形下的破坏更为强大而持久,更为全面和彻底,而且更为迅速、更加隐蔽。这一系列行为如果从思想上追究它的根源的话,就需要认真反思几个问题。
首先,反思国人急欲改变民族生存状态的焦躁急切心态产生的重大影响。这种心态从上世纪之初即已存在并不断延续壮大,这种思维方式的显性表现为\"金钱万能论\",很多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富裕,钱能解决所有问题。
经济利益成为社会的首要诉求,驱动和诱惑那些手中握有权力和资本的人开始追求个人私利。只要能够实现经济利益,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对他们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这些人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延续缺乏神圣感和敬畏感,在他们的心里,与房地产开发的巨大利润诱惑相比,那些风雨飘摇的古建筑什么也不是。
在\"政绩\"和商业利润面前,文化传统、文化传承都是一些官面上的虚话,随时都可以弃之不顾。
文章来源:《商业文化》 网址: http://www.sywhbjb.cn/zonghexinwen/2020/110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