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 大运河通航通州马头村将再现古时码头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通州区从县镇马头村。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大运河北京段通航后,在蔡县马头村北老码头原址建设新码头通州区镇正加紧建设新码头。马头村党支部书记刘静告诉新京报记者,早在辽代,
通州区从县镇马头村。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大运河北京段通航后,在蔡县马头村北老码头原址建设新码头通州区镇正加紧建设新码头。马头村党支部书记刘静告诉新京报记者,早在辽代,马头村就有码头。后来,村里吸引了数百名商人入村落户,并在码头上开店。昔日商业繁荣的马头村,利用大运河的开通,正在修缮村内各类名胜古迹,打造历史文化、龙灯庙会文化、水运文化、姓氏文化等主题街区,打造古风码头等景观,力求重现过去。马头村的繁荣。村里百年小磨香油、特色铜锅涮涮锅等一批知名美食也将成为村美食区的招牌店。那时,游客乘坐游轮抵达马头村后,可能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马头村附近的国道边上有很多小餐馆。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日益繁荣的“临时交易市场”,数百家商户入驻码头
北京-马来西亚杭州大运河 头村北边码头原址正在建设新码头,旁边的景观山上正在修建亭台楼阁和蜿蜒的山路。马头村党支部书记刘静告诉记者,不久前,京杭大运河40公里的北京段迎来了全面通航。虽然村里暂时没有码头,但按照现在的计划,以后还会有游船。村内有码头停靠,游客可前往村内游览。村里也以此为依托,进行统筹规划,希望重现马头村昔日的繁华。
马头村村北码头原址。新京报记者王伟摄
刘靖介绍,马头村位于大运河南岸,过去是交通和水运的必经之地。早在辽代,村北沿运河就有码头。丁、庞、李定居于此,沿运河码头开店。到了明代,水运达到鼎盛时期,自北向南的运河船川流不息。
“当时马头村北部运河码头的河面很宽,水很浅,只能利用河中央狭窄的水深小船,不能并行。为满足京城贵族、官员和军队需要的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运输,必须保证船只、官船、邮船优先通行。民用商船只能在浅滩两边等待,有时等待时间长达一天。一些携带的货物怕腐烂变质,如海鲜和南方水果,急于出售以减少损失。于是商人们在船只停靠的地方形成了临时交易市场。”刘静说,久而久之,市场日益繁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来这里做商品交易。商品种类繁多,包括粮油、瓷器、丝绸、棉布、酒、日用品、农具等。许多远道而来的商人为了方便他们的经营,干脆在此建房定居。于是,数百名商人纷纷迁往马头村现在的位置,开店落户,形成了一个村落。因这里店铺林立,又因运河码头而建,故名马头店,后改为马头村。
“后来随着店铺逐年增多,新人看到间头店没有开店的好地方,就在间头店西侧盖房开店。因此,在马头村西边形成了一个小村,当时叫小马头,解放后并入马头村,形成一个全村,即现在的马头村。刘靖说。
马头村民有130多个姓氏
在历史悠久的马头村,村里还有很多遗迹。旁边是保存完好的马头人民公社遗址。墙上斑驳的文字,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马头村地处京津腹地,大运河之滨,也是商品交易中心。运河码头和运河渡轮足以说明它也是一个交通枢纽。刘静说,在水运时期,政府设立了一个税收征管站,在这里张贴;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此设立指挥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乡公所; 1958年9月至1961年10月,此地为大型公社组织; 1983年后,公社组织迁至礁县,此地至今为行政村。
马头现在有730户2100人,但村里有130多个姓氏。为什么有这么多姓氏? “同姓不一定是同一个家族,比如像刘这样的姓氏有10个。为了追根溯源,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来运河码头开店做生意,他们住在那里是因为生意兴隆。解放后,国家开始了户籍。他们自然会成为马头村的村民。”刘靖说。
不仅如此,马头村还有“龙灯会”、“车会”、“高跷”等民间花市组织。这些花市大多起源于水运的繁荣时期。为扩大宣传,各商铺举办各种花展。开店、庆典、庙会期间,举办各种花市表演,吸引周边群众前来观看。从而扩大其商业店铺的知名度。现在,马头村的电车俱乐部不仅流传至今,而且非常活跃,多次参加区、镇级演出。
明年村子将重现昔日的商业繁荣
目前,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村子已经请来了专业团队进行总体规划。 “以航海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围绕村的悠久历史,进行村新规划改造。”刘靖表示,马头村将拆迁与还绿、留白、建绿相结合,见空就植绿,改善村子五面绿化,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村落居民素质,打造“林中村、绿中路、园中房、山中人”的美丽乡村。
文章来源:《商业文化》 网址: http://www.sywhbjb.cn/zonghexinwen/2021/0708/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