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项目如何做好运营顺利度过培育期?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恶性循环”是如何产生的?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情况才算是恶性循环,飙马认为,新店培育的“恶性循环”是指在培育的过程中,由于零售商的经营效率低下,使
“恶性循环”是如何产生的?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情况才算是恶性循环,飙马认为,新店培育的“恶性循环”是指在培育的过程中,由于零售商的经营效率低下,使得顾客、供应商及股东的总投入成本高于总收益价值的,继而引起恶性连锁反应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商品及顾客的品质持续下滑”的过程。
在新店培育营销的研究范例中,有少数几个百货门店声称开业一年之内就实现盈利,这些门店或是由旧店改造而来,或是企业手中已经拥有大量现金储值卡的固定销售。很少有全新开业的门店能顺利进入“良性循环”圈的。
在门店成功开张之后,大概在3-6个月之后,企业上下、内外就会出现第一波的“销售恐慌”,当然,有的企业的“恐慌周期”会拖得更长,比如在经营一年,乃至两三年后才由于销售仍无大的起色,资金回报率低才出现恐慌。
恐慌主要有几个原因
1、门店过了开业的兴奋期,开始进入实质性经营阶段,这就如同两口子度蜜月,蜜月期甜甜蜜蜜,但一过了蜜月期,面对柴米油盐这些现实问题,恐慌随即而来;
2、事先期望值太高,开业前对商圈及门店抱有很高的销售目标及期望,但新店培育周期过长,市场反应冷淡,落差太大而带来的恐慌;
3、是企业上下(领导至员工)、内外(运营团队及供应商),对新店培育困难预计不足,因少数“急性子”或“外家子”的鼓噪,率先并引领了公众的恐慌。
引起这三种恐慌的根源,主要就在于新店的销售状况不尽人意。新门店由于新开张不久,商品组合是否符合顾客需求不说,就消费习惯而言,要引导顾客进店、购物本身就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因此对许多新店培育经验不足的企业而言,当事先期望值过高,事后对新店培育的困难又预计不足,此时再加上内外又出现大量置疑之声,企业很容易陷入“四面楚歌、水深火热”的假象之中。
许多新开门店迫于集团总部、股东等外部压力,只能克服反面情绪,负载前行,费尽波折,终于挺过培育期;而更多情况是企业在克服不了内心不安的时候,团队员工人心开始涣散,供应商纷纷或要求撤柜,或减少营销支持典型表现是:上多年前的、断码的旧货、将好的员工转移到其他门店、无大力度促销支持计划、供应商内心已放弃该专柜、谈判态度开始恶劣)等。在这种外扰内患的局面下,由于员工和供应商失去了战斗的士气和信心,顾客进店的时候买不到好的货品,享受不到良好的服务,自然无法长久驻足并重复光顾,而员工和供应商在客流、销量没有提升的现实面前,变得更加散气,此时零售商可能会通过品牌、员工的淘汰调整来力挽狂澜,但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重复调整二到三次如果还是未能改变门店的颓势,则供应商对该门店将很快失去信心,品牌调整的结果可能是越调越差,而非越调整越好。当然,随之而来的将是新一轮培育噩梦。
当企业种种迹象都和上述表现相吻合的时候,就说明企业已经进入新店培育的“恶性循环”圈。
以某大型百货为例,商场开业半年之后,月均销售30多万,店长让各部门进行销售分析,商场招商、营运部门一致反应说客流太少,商场气氛不够浓烈,促销活动效果不佳,广宣效果不好,矛头直指企划部;而企划部也拿出实地的调研结果予以否认:如多个品牌女装,月均销售仅5000多元,现场调研显示该供应商在本城其他几家成熟百货也设有专柜,供应商将新的货品都上到那几家专柜,本店内的货品尽是2、3年前的断码旧货,营业员换了好几批,都因为待遇太低而离职,柜长向供应商反映过,厂家并未予以理睬,而营销经理接到此信息也并未与供应商进行交涉,同等情况下,其他一些品牌在历次活动中却总能保持着较好的业绩,因此认为目前销售业绩不理想,乃招商、营销经理的失职,他们未能保障货品、导购员的质量,才导致每次活动客人进来,没有符合自己的商品,又只得离开。于是新店培育的责任担当问题就出现扯皮、推诿的现象。
其实新店培育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况,并非负责与供应商谈判、保障货品品质的营销经理不够努力,也并非负责引客上门、制造卖场气氛的企划无能,而是购物中心运营中在“重大节点”的把控、协调性上出现了问题。